口腔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朊粒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朊粒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感染性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涉及正常蛋白质的构象转变、神经细胞损伤以及病理改变等多个方面。

正常情况下,机体细胞内存在一种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朊蛋白,被称为细胞型朊蛋白(PrPC),它是一种糖蛋白,广泛分布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细胞表面。而致病的朊粒则是异常的羊瘙痒病朊蛋白(PrPSc),它与PrPC的一级结构相同,但空间构象存在显著差异。

当外源性的PrPSc进入机体后,它可以作为模板,与细胞内的PrPC结合,通过一种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机制,诱导PrPC的构象发生改变,使其从正常的α - 螺旋结构逐渐转变为富含β - 折叠的PrPSc结构。这种转变过程具有自我催化和级联放大的特点,即新形成的PrPSc又可以继续诱导更多的PrPC发生构象转变,导致PrPSc在细胞内不断积累。

大量积累的PrPSc具有不溶性和抗蛋白酶的特性,它难以被细胞内的蛋白酶体等降解系统清除,从而在神经细胞内聚集形成淀粉样斑块。这些斑块会破坏神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干扰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同时,PrPSc还可能激活神经胶质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随着神经细胞的不断受损和死亡,脑组织会出现海绵状变性、神经元丢失等病理改变,临床上就会表现出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此外,朊粒致病还可能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例如,PrPSc的积累可能影响细胞内的钙稳态,导致钙离子异常内流,引发神经细胞的凋亡。同时,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也会加剧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朊粒的致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PrPC的构象转变、PrPSc的积累、神经细胞损伤以及多种病理生理改变等多个环节。深入研究朊粒的致病机制,对于理解和防治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