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为什么不能用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类毒素预防其引起的疾病?
【解答】携带溶源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可产生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化学组成为蛋白质。但致热外毒素抗原性强,具有超抗原作用。不能把其制作为类毒素去预防猩红热,导致机体产生超敏性疾病。
2.【问题】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有哪些?
【解答】(1)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②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3)Ⅲ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常见疾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4)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其特点是:炎症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炎症消失也慢;此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有关。
常见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和移植排斥反应。
3.【问题】酶促反应中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指的是?
【解答】酶促反应进程一般包括3个阶段:延滞期、线性期和非线性期。反应经过延滞期后,进入了酶促反应速率基本保持恒定的线性期。此时相对底物而言,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零级反应,即反应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而只与酶活性浓度成正比。
非线性期若为单底物的反应,则此时反应速率与单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为一级反应。如果反应速率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底物浓度的影响,则为二级或多级反应。
点击下载:临床医学检验技士:《答疑周刊》2020年第30期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