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管型的形态和临床意义是什么?快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1)形态: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1/3管型面积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来自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颗粒管型常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
按颗粒的粗细又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前者充满粗大颗粒,常呈暗褐色;后者含许多微细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2)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可见于脱水、发热,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等。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可大量出现宽幅的颗粒管型;如出现于慢性肾炎晚期,提示预后不良。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临床检验技师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