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职称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白色念珠菌的主要致病机制是什么?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主要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消化道和生殖系统中。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控制以及与其它微生物的竞争作用,它不会引起疾病。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免疫力下降或抗生素滥用破坏了体内微生态平衡时,白色念珠菌可以转变为致病状态。

其主要致病机制包括:
1. 黏附:白色念珠菌具有高度的黏附能力,能够牢固地附着在人体细胞表面,尤其是上皮细胞。这种黏附作用是通过菌体表面特定的蛋白(如甘露聚糖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实现的。
2. 形态转换:白色念珠菌可以在酵母型和丝状型之间进行可逆转变。在适宜条件下,它会从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形态转变为长条形的假菌丝结构,这一过程有助于其侵入宿主组织,并增强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
3. 分泌酶:白色念珠菌可以产生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脂酶等。这些酶能够破坏宿主细胞膜和基质成分,帮助真菌进一步侵袭组织并获取营养物质。
4. 抗吞噬作用:通过形成生物被膜或改变自身表面特性等方式,白色念珠菌能有效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从而在体内存活并繁殖。
5. 毒力因子表达调控: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等的变化可诱导白色念珠菌上调某些毒力基因的表达,增强其致病性。

综上所述,白色念珠菌通过黏附、形态转换、分泌酶等多种机制发挥其致病作用,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微环境以维持生存和繁殖。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检验职称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480

查看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