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阴性杆菌是一大类细菌,它们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这类细菌的主要致病机制包括:
1. 内毒素(脂多糖)的作用: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脂多糖(LPS),也称为内毒素。当细菌死亡或裂解时,LPS会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如发热、
休克和炎症等。
2. 胞外酶与毒素:某些革兰阴性杆菌能够产生胞外酶和毒素,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例如,绿脓杆菌产生的绿脓素能造成组织坏死;志贺菌的志贺毒素可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
3. 黏附因子:为了在宿主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革兰阴性菌常具有特异性的黏附因子如菌毛、脂多糖等,这些结构有助于细菌粘附于人体细胞表面,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
4. 侵袭力: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具备较强的组织穿透能力,能够穿过上皮层进入更深的组织或器官中繁殖生长,导致局部甚至全身性的感染。如沙门氏菌可以侵入肠壁引起胃肠炎;大肠埃希菌可引发
尿路感染。
5. 抗吞噬作用:革兰阴性杆菌通过形成生物膜、产生抗吞噬蛋白等方式抵抗宿主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其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和机会。
6. 耐药机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革兰阴性菌株已经发展出多种耐药机制,如改变药物靶点、增强外排泵活性以及获得新的基因等,这使得治疗由这类细菌引起的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革兰阴性杆菌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发挥其致病作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特点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