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尤其是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根据其亚基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同工酶形式:CK-MM(主要在骨骼肌)、CK-MB(主要在心肌)和CK-BB(主要在脑和其他非肌肉组织)。在这三种同工酶中,CK-MB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当心脏发生缺血性损伤时,如急性
心肌梗死(AMI),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导致细胞内的物质包括CK-MB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血清中的CK-MB水平在AMI发作后3-6小时内开始升高,在24小时左右达到峰值,并在48-72小时内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CK-MB水平的变化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联。
尽管CK-MM也存在于心肌中,但其浓度远低于骨骼肌中的浓度,因此在判断心肌损伤时特异性不如CK-MB。而CK-BB主要分布在脑组织和其他非肌肉部位,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较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CK-MB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但它并不是绝对的心肌特异性标志物。例如,在严重的骨骼肌损伤、溶血性
贫血或某些情况下(如肌营养不良)也可以观察到CK-MB水平的升高。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通常会结合其他心脏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或T(cTnI/cTnT)、乳酸脱氢酶(LDH)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总之,CK-MB是检测心肌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但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需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共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