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超敏反应,也称为细胞毒性或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是由于特定抗原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机体产生IgG或IgM类抗体。这些抗体会与靶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通过补体系统、吞噬作用或者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方式破坏靶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II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疾病中,机体错误地将自身的红细胞或血小板识别为“非己”成分,并产生针对这些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2. 药物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可以作为半抗原与人体内的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如青霉素引起的溶血性
贫血等。
3. 输血反应:当接受含有不同血型抗原的血液时,可能会引发急性或慢性输血反应。例如Rh阴性的患者首次暴露于Rh阳性红细胞后不会立即产生症状,但再次接触时则可能因体内已产生的抗体而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4. 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与胎儿之间存在ABO或Rh血型不合的情况下,母体可能会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
贫血等症状。
5. 某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状腺炎(Graves病)、重症肌无力等。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针对特定组织抗原的自身抗体生成。
总之,II型超敏反应可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具体取决于受累及的靶细胞类型及其在体内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