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炎症反应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节。当补体总活性降低时,可能提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或疾病:
1. 补体成分消耗增加:如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性
脑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由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过程或者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大量激活补体途径导致其成分被过度消耗。
2. 遗传缺陷或获得性缺乏:例如遗传性的C1、C4、C3等补体成分缺失症,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反复感染和/或特定类型的肾脏疾病。此外,在一些慢性肝病中也可能出现因肝脏合成能力下降而导致的补体水平降低。
3. 肾脏疾病:在肾小球
肾炎尤其是膜性
肾病中,由于大量蛋白尿可能伴随有补体成分丢失;而在某些遗传性
肾病如C3肾小球病中,则是因为补体调节异常导致其消耗增加。
4. 其他情况:部分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状态等也可能影响到补体系统的正常功能和水平。
因此,当临床检验发现患者存在补体总活性降低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进一步寻找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