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的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不同的意义。通常来说,以下几个指标的变化对诊断的意义较大: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反映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状态。例如,细菌性感染常导致白细胞升高,而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白细胞降低。
2.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RBC和Hb):这两个指标能帮助诊断
贫血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不同原因引起的
贫血会导致不同的变化模式,如缺铁性
贫血时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再生障碍性
贫血则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其数量异常可提示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会出现显著的血小板减少。
4. 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区分感染类型(细菌vs病毒),并评估机体免疫反应的状态。
5.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该值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一的程度,对于鉴别
贫血原因有一定价值。例如,在缺铁性
贫血中常伴有高RDW。
因此,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考虑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表现来做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