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
贫血是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提前破裂,导致寿命缩短的一类疾病。诊断溶血性
贫血时,主要依赖于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溶血现象及其原因。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1. 血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同时可能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反映骨髓对溶血的代偿反应)。
2. 间接胆红素测定: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的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液中总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3.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可能出现游离血红蛋白(即血红蛋白尿),特别是在急性溶血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4.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溶血时LDH活性显著增加,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该酶。
5.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用于评估红细胞膜稳定性。在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溶血性疾病中,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会降低。
6. 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主要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针对自身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对于免疫介导的溶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7. 骨髓检查:在部分难以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或活检,观察骨髓中造血功能状态及有无异常细胞存在。
8.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溶血时血清中的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因为它们与游离的血红蛋白结合后被清除。
9. 红细胞寿命测定:通过放射性标记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红细胞的实际存活时间,但此项目在临床实践中较少应用。
以上检查结果需综合分析,并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确诊溶血性
贫血及其具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