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超敏反应,也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主要涉及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发的一系列免疫反应。这种类型的超敏反应通常导致靶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常见的病因包括:
1. 药物过敏: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以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药物时,可引发II型超敏反应。
2. 输血反应:输注不匹配的血液制品(如ABO血型不合)可能导致供者红细胞上的抗原与受者体内预先存在的相应抗体结合,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某些自身免疫病中,机体错误地将自身的正常组织视为异物攻击。例如,在Goodpasture综合征中,针对肾小球基底膜的自身抗体可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而在Graves病则是因为甲状腺刺激素受体上的自身抗体检出。
4. 新生儿溶血症:当母亲与胎儿之间存在Rh因子不合时,母体产生的抗D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攻击并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5. 感染后免疫复合物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微生物成分的抗体。这些抗体会与相应抗原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血管壁或其他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损伤。
以上就是II型超敏反应的一些常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对于正确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