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查试验,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导致的凝血因子减少。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状态。当体内存在肝素样物质或自身抗体时,其时间会延长;对于抗凝治疗如低分子量肝素的监测也很重要。
3. 凝血酶时间(TT): TT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是否正常,可以发现循环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者肝素残留等问题。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物质之一。其水平异常可能提示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5. 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在纤溶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用于排除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并可作为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
6. 血小板功能分析: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聚集试验等,用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及质量是否正常。在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7. 因子活性测定:针对特定凝血因子的缺陷进行检测,如VIII、IX因子活性低下可诊断为A型或B型血友病。
8. 狼疮抗凝物筛查试验(LAC): 用于发现体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抗体干扰正常的凝血过程,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
以上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实践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