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希菌属(Escherichi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肠埃希菌(E coli)。埃希菌属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黏附作用 埃希菌能通过其表面的特殊结构如菌毛或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牢固地黏附在肠道上皮细胞上。这种黏附能力是埃希菌感染的第一步,并且对于细菌定植至关重要。
2. 毒力因子 一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志贺毒素、溶血素等,这些物质能够破坏宿主细胞膜结构或干扰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3. 肠毒素 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ETEC)可分泌不耐热肠毒素(LT)和/或耐热肠毒素(ST),这两种肠毒素均可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引起水盐代谢失衡,造成腹泻等症状。
4. 细胞侵袭性 某些致病型大肠杆菌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具有较强的细胞侵袭能力,能够穿透肠黏膜屏障进入固有层,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及溃疡形成。
5. 抗吞噬作用 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埃希菌还发展出了一系列抗吞噬机制。例如,通过产生荚膜多糖来降低巨噬细胞对其的识别和吞噬效率;或者利用表面蛋白干扰补体系统的作用等。
综上所述,埃希菌属的主要致病机制涉及黏附、分泌毒素、侵袭以及抵抗宿主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