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机械法判断凝固终点主要是通过检测血液样本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变化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摆动时间法:将含有抗凝剂的血浆或全血放置于特制的摆动装置中,在一定频率下摇晃。随着样品逐渐凝固,其流动性会减弱,导致摆动幅度减小直至停止。当摆动幅度降至某一预设值时,即可认为达到了凝固终点。
2. 振荡法:利用振荡仪测定血液样本的粘度变化。在血浆开始凝固时,粘度会迅速增加。通过监测粘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确定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点即为凝固终点。
3. 透射比浊法:基于光散射原理,在特定波长下测量透过样品光线强度的变化。当血液发生凝固反应后,形成的纤维蛋白网络会使散射光增强,导致透射光减弱。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透射光强度的下降来判断凝固终点。
4. 压力变化法:将待测样本置于密闭容器内,并在其中插入一根敏感的压力传感器。随着血液凝固过程的发展,内部压力会发生改变。当压力达到最大值时,通常认为达到了凝固终点。
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验室设备条件及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判断凝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