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13期的内容更新啦,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如下: 
问题索引: 
【问题】 
一、直疝的解剖位置是什么? 
二、斜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三、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有哪些? 
四、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有哪些? 
五、疝修补术的术式及适应证有哪些? 
六、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有哪些? 
具体解答: 
一、直疝的解剖位置是什么? 
发病机制:腹壁松弛,腹压增高。 
Hesselbach三角——直疝的通道——直疝三角。 
A.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B.内侧边:腹直肌外缘; 
C.底边: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深环之间——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基底较宽——不易嵌顿 
二、斜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斜疝的发病机制 
A.先天性——解剖异常;B.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并腹内压增高。 
(1)先天性斜疝: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由腹膜后第2~3腰椎旁开始逐渐下降,并依次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腹前外侧壁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最终推动皮肤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紧贴其后壁。鞘突下段——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遗留一纤维索带。 
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构成斜疝或鞘膜积液,或同时存在。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斜疝: 
①腹股沟区解剖缺陷,腹壁薄弱; 
②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不能关闭腹股沟管深环; 
③内压增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致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 
三、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有哪些? 

四、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有哪些? 
1.内口: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 
2.外口: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3.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4.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陷窝)韧带。 
5.前壁:最外面是皮肤、皮下组织,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 
6.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五、疝修补术的术式及适应证有哪些? 

六、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有哪些?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13期(word)
友情推荐:
【复习指导】越早复习越有利 临床执业医师复习总攻略(附资料)
【辅导效果】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政策变化∣报考指导!
【网络课程】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高效取证班邀你免费体验课程!
【面授课程】2020年高端面授旗舰班报名开始!大咖齐聚 助力医考
各大班次选购指南>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以上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13期”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临床执业医师答疑周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