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笔试模拟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心脏骤停突出表现”的内容,相信很多临床执业医师考生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如下:  
一、心脏骤停的病因有哪些?  
冠心病:心脏性猝死中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心肌病  
<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  
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改变  
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低血镁等)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可无前驱表现,瞬间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数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  
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早期诊断)(确定诊断)  
出现呼吸断续,随后呼吸停止  
皮肤苍白或发绀  
核心表现:三个消失:意识,循环,呼吸  
4.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三、心脏骤停的处理有哪些?  
心脏骤停后成功的复苏依赖于一系列的协调行动,可以用“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来表示,主要包括:
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③快速除颤;
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电除颤。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主要环节:  
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  
(1)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确认成人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后识别心脏骤停,并立即启动急救系统。  
医务人员可检查大动脉搏动,但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未明确扪及脉搏,则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三个消失:意识;呼吸;循环  
(2)早期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救治顺序  
胸外按压:循环:C:Circulation人工循环、气道:A:Airway开放气道  
呼吸:B:Breathing人工呼吸  
初级心肺复苏的步骤  
循环是关键!  
胸外按压:  
可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和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因此所有心脏骤停患者均应接受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要点  
体位:  
按压部位:胸部中央(胸骨下半部分—中下1/3交界处)。  
简易定位---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  
按压方法  
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使胸骨按下幅度为5~6cm,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若中断也应将中断控制在10秒内。5~6cm、100~120次/分  
胸外按压的并发症  
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  
开放气道  
没有头颈部外伤的患者:采用仰头抬颏法。  
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中两指置于下颏的骨性部分,并向上抬起,使头部充分后仰,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  
头颈部外伤患者疑有脊柱损伤:推举下颌的方法  
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  
口对口呼吸  
当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口对口呼吸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施救者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  
术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随后缓慢吹气。  
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要在1秒以上,给予足够的潮气量(约500~600ml),可以见到胸廓起伏。  
1或2名施救者均应采用30:2的按压和通气比例进行心肺复苏,即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连续给予2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当建立了气管内插管后,每6~8秒钟1次通气(每分钟8至10次),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早期电除颤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初始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时间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  
双相波除颤器  
施救者应使用制造商为其对应波形建议的能量剂量(120至200J)。如果制造商的建议剂量未知,可以考虑使用最大剂量进行除颤。  
单相波除颤器:能量选择为360J。  
如果首次电击没有成功  
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进行2分钟心肺复苏(约5个30:2的按压通气循环)后再次尝试除颤,后续电击至少应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或更高能量级别。  
2.高级心肺复苏  
高级生命支持是基础生命支持的延伸  
在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电除颤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药物治疗、高级气道管理和生理参数监测增加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  
药物;器械  
(1)高级气道管理  
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管。  
院外患者通常用简易气囊维持通气。  
医院内的患者常用呼吸机,开始可给予纯氧,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  
(2)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1)室颤和无脉性室速的药物治疗:  
除颤未成功时,可给予1mg肾上腺素静推,每隔3~5分钟重复一次(除颤易化)。  
当室颤/无脉性室速对肾上腺素无反应时,可给予胺碘酮,也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  
仅在长QT间期尖端扭转型室速时考虑应用硫酸镁。  
2)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的药物治疗:  
可考虑应用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每隔3~5分钟重复一次。  
肾上腺素  
3.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1)优化通气和氧合: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达到40~45mmHg,使血氧饱和度维持≥94%。  
(2)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如患者收缩压<90mmHg,可给予1~2L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还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3)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4)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  
(5)纠正代谢紊乱  
适度控制血糖,目标范围在8~10mmol/L,还应避免低血糖发生。维持血钾水平>3.5mmol/L,避免低血钾诱发的心律失常。  
以上关于“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笔试模拟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心脏骤停突出表现”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