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重点归纳
2021临床执业医师冲刺备考-消化系统重要考点归纳(一)
21.消化性溃疡术后倾倒综合征
A.早期倾倒综合征(低血容量):食物过快进入空肠,大量细胞外液吸入到肠腔,循环血容量骤减,表现为心悸、恶心、呕吐、乏力、出汗、腹泻 |
B.晚期倾倒综合征(低血糖综合征):由于食物过快进入空肠,血糖一时性增高,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而发生反应性低血糖 |
22.消化性溃疡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
三联征: ①胸骨后或上腹部烧灼痛 ②胆汁性呕吐 ③体重减轻 | 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动力 |
23.消化性溃疡特别总结
直接病因——胃酸过多
常见病因——HP、黏膜屏障被破坏(NSAIDs等)
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腹痛)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
手术——穿孔修补+胃大切(毕Ⅰ、毕Ⅱ)
术后并发症——(5早+5远)
24.肝癌与胃癌数据包
25.溃疡型胃癌,早期溃疡型胃癌很难与良性溃疡鉴别,必须取活检确诊,进展期胃癌,恶性溃疡的内镜特点:溃疡不规则,较大;底凹凸不平、苔污秽;边缘呈结节状隆起;周围皱襞中断;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26.肝硬化核心知识点
主要病因(病毒、酒精),我国以病毒多见。
临床表现:肝功能损害;门静脉压力增高。
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肝性脑病(最严重、死因)、肝肾综合征(三低一高)、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原发性肝癌、肝肺综合征、门静脉系统血栓、胆石症。
27.肝硬化病理改变——3个特点:①广泛的肝细胞坏死;②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③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硬化标志性病理特征。
28.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表现
肝功能减退 | ①全身:明显乏力,精神不振,不规则发热,体重减轻,慢性病容,肢体水肿 |
②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
③出血倾向和贫血: A.鼻黏膜及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道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B.贫血——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 |
④皮肤巩膜黄染 |
⑤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考试的角度而言最重要!) A.上腔静脉引流区出现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形成;男性睾丸萎缩、性欲减退、毛发脱落、乳腺发育;女性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雌激素水平增高(肝脏灭活雌激素功能减退) B.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作用减弱——水钠潴留——尿量减少、水肿、腹水形成和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皮肤色素沉着,面色晦暗,呈肝病面容;糖尿病风险增大,易出现低血糖表现 |
|
|
29.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门静脉的交通支“4”:①胃底-食道下段交通支;②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③前腹壁交通支;④腹膜后交通支。
30.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表现。
31.腹水形成的原因:门静脉压力增高——腹腔内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浆外渗;肝淋巴液生成过多,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至腹腔;继发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32.肝硬化并发症
并发症 | 相关考点 |
上消化道出血 | 1)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2)出血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等 3)表现:突然大量呕血和(或)排黑便,易导致失血性休克,诱发肝性脑病,死亡率很高 |
肝性脑病 | 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
感染 | 机体抵抗力低下——自发性腹膜炎、肺炎、胆道感染及败血症等 自发性腹膜炎多为G-杆菌感染,表现:腹痛、腹胀、腹水迅速增长或持续不退,可有腹膜炎体征 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
原发性肝癌 | 肝脏迅速增大、持续性肝区疼痛、血性腹水 |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1)低钠血症: 与长期摄入不足(原发性)、长期利尿、大量放腹水、抗利尿激素增多(稀释性)等有关 2)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诱发肝性脑病 3)酸碱平衡紊乱:呼碱或代碱最常见 |
肝肾综合征 | 1)“三低一高”: A.稀释性低血钠、B.低尿钠 C.少尿或无尿 D.氮质血症 2)机制:大量腹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皮质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 肾脏本身无重要病理改变——功能性肾衰竭 |
33.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①血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倒置;②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③血清胆红素增高,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34.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假小叶形成——确诊肝硬化。
35.门静脉高压——内镜:可见静脉曲张的部位和程度。胃黏膜改变,如蛇皮征或马赛克征。(助理教材内容)
36.肝硬化的治疗:
(1)药物治疗。
(2)腹水的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和限制水钠摄入。
2)利尿药
3)输注血浆或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
4)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37.肝性脑病的确诊检查:血中血氨水平。
38.肝性脑病分期
分期 | 症状 | 体征 | 脑电图 |
0期 | 潜伏期 | 无行为、性格异常 | 无病理征 | 正常,智力测试轻微异常 |
一期 | 前驱期 |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 可有扑翼样震颤 | 多正常 |
二期 | 昏迷前期 | 嗜睡、行为异常为主。定向力、理解力减退,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 | 可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扑翼样震颤存在 | 特征性改变 |
三期 | 昏睡期 |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可唤醒 | 神经体征加重; 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 有异常波形 |
四期 | 昏迷期 | 神志完全丧失 | 浅昏迷: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 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扑翼样震颤无 | 明显异常 |
|
|
|
|
|
39.肝性脑病药物治疗
目的 | 药物 |
(1)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 ①乳果糖 |
|
②抗生素 |
|
③导泻或灌肠 |
|
|
(2)促进体内氨代谢 | ①L-鸟氨酸-L-天冬氨酸 |
②谷氨酸 |
(3)减少或拮抗假性神经递质 | 支链氨基酸 |
|
|
40.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