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在不同的睡眠阶段确实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研究睡眠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依据。根据脑电图(EEG)记录到的活动模式,可以将睡眠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1. 非快速眼动期(NREM睡眠):这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子阶段。
- N1阶段:从清醒状态过渡到轻度睡眠的状态,在这一阶段,脑电波开始出现α波减少和θ波增加的现象。此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大约5-10分钟。
- N2阶段:随着睡眠加深,出现了更多的K复合波(一种短暂的高幅负正相尖波)以及睡眠纺锤波(频率约为12-16 Hz的短时程脑电活动)。这些特征性的变化标志着个体已进入中度睡眠状态。N2阶段大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45%-55%。
- N3阶段:也称为深度睡眠或慢波睡眠,此时期主要表现为δ波(频率低于4 Hz)的显著增加。这一阶段对于身体恢复和记忆巩固非常重要。
2. 快速眼动期(REM睡眠):大约在入睡后90分钟左右首次出现,并且在整个夜间会周期性地重复发生。在此期间,脑电图显示出与清醒状态相似的高度活跃模式,主要由低幅、高频率的波形构成。同时伴有眼球快速运动、肌肉张力下降以及生动梦境的发生。
随着睡眠过程的发展,NREM和REM睡眠阶段交替出现,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每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120分钟,夜间通常经历4-6个这样的周期。在后半夜的周期中,REM睡眠的比例逐渐增加,而N3期(深度慢波睡眠)则相应减少。
了解这些脑电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睡眠模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