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
贫血是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过早破坏,寿命缩短,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的一类
贫血。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这些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变得脆弱易碎。
2.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己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此外,某些药物或感染也可能诱发类似的免疫反应。
3.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可直接损伤红细胞或者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引起溶血现象。
4. 机械性损伤: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下的物理性损伤,可以使流经的红细胞受到挤压而破裂。
5. 化学物质和毒物:某些化学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可以破坏红细胞结构,引起溶血。
6. 酶缺陷: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代谢障碍,患者在接触特定氧化剂后容易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7. 营养因素: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
贫血,虽然严格意义上不属溶血性
贫血,但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与某些溶血性疾病相似。
以上就是引起溶血性
贫血的主要原因。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