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性胃肠炎,主要由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尤其在秋冬季节多发。其特点如下:
1. 发病人群: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成人感染后通常症状轻微或无明显临床表现。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手、物体和表面而间接传播,甚至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 潜伏期:一般为1-3天,少数可长达7天。
4. 症状特点:
- 起病急骤,常以发热、呕吐起始。
- 继之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几次不等),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稀便,无脓血,量多。
- 可伴有
腹痛、脱水表现如口渴、尿少色深、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弱等。
5. 病程: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可延长至2周左右。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需及时补液治疗。
6. 实验室检查:
- 大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无红细胞。
-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特异性IgM抗体升高。
7. 预防措施:目前已有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接种对象主要是2岁以下儿童。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安全也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在诊断与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