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粒,也称为普里昂(Prion),是一种能够引起宿主蛋白质结构异常改变并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原体。它们是由正常的细胞蛋白(PrPc)通过特定的机制转化而成的具有致病性的异构体(PrPSc)。朊粒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生物体的脑组织、淋巴系统以及一些分泌物中,其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食用途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当健康的动物摄入了含有朊粒的肉制品或内脏后,朊粒可以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疾病。例如,在牛海绵状脑病(BSE)中,牛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饲料而感染。
2. 母婴传播:在某些情况下,母体可以将朊粒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幼崽。如绵羊痒病中观察到母羊可通过乳汁向羔羊传播疾病。
3. 医源性传播:医疗操作过程中使用未经充分消毒的手术器械、移植受感染者的组织(如角膜)等也可能成为朊粒传染途径之一。此外,接受含有朊粒的人体生长激素治疗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尽管较为罕见,但某些类型的朊粒病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这表明家族史可能增加个体患病风险。
总之,朊粒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物质、母婴传播、医源性和遗传等途径在生物体间进行扩散。预防措施应着重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医疗操作流程以及提高公众对朊粒病的认识水平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