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在急性炎症中的迁移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炎症初期,由于局部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会释放多种化学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为后续的白细胞迁移创造条件。
接着,受损组织还会分泌一些趋化因子(如IL-8、CCL2),它们可以吸引远处循环中的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同时,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例如ICAM-1和VCAM-1)也会增加,这有助于血液中流动的白细胞与血管壁发生初步接触。
随后,在这些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白细胞会缓慢滚动并最终牢固地粘附在血管内皮上。此过程中,白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等受体也发生了构象变化,增强了其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白细胞牢固地粘附于血管壁后,它将通过跨内皮迁移的方式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区域。这一过程依赖于白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如CD11/CD18复合物)与内皮细胞或基底膜上的相应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到达炎症部位后,白细胞能够吞噬病原微生物、清除坏死组织,并释放各种酶类和活性氧等物质来对抗感染,从而发挥其抗炎功能。整个迁移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精细调控,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局部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