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性
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脏房室交界区的
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房室结或附近区域的异位起搏点活动有关。这类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相对常见,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以下是交界性
心律失常的一些常见原因:
1. 心脏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
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房室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功能异常,从而引发交界性
心律失常。
2.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水平的改变可以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进而诱发
心律失常。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抗抑郁药、某些抗生素等,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交界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异常也可引起此类
心律失常。例如,在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可能导致短暂的交界性逸搏或心动过缓。
5. 心脏手术后: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涉及房室结区域的操作后,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交界区
心律失常。
6. 其他因素:包括急性
心肌梗死、
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状态也可能与交界性
心律失常有关联。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