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又称为血吸虫病或肝吸虫病,是一种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疾病主要通过人体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淡水而传播。具体来说,当人们在被污染的水域中游泳、洗澡、洗衣、捕鱼等活动中皮肤接触到水时,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可以穿透人的皮肤进入体内,在血管内发育成熟并产卵,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多个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终宿主的门静脉系统或肠系膜静脉中;雌虫在这些部位产下的虫卵部分会随血液流动到达肝脏、结肠壁等处,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和肉芽肿形成;另一部分虫卵则被排入粪便中,如果污染了淡水,则可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某些种类的淡水螺(如钉螺),会进入其体内并发育成为尾蚴。当这些尾蚴再次回到水环境中时,就具备了感染人体的能力。
因此,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污染水源,并采取措施控制中间宿主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以及改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