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脏传导障碍。在心电图上,这种状况有以下几个典型表现:
1. 房波与QRS波群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正常情况下,每个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后应跟随一个QRS复合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但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由于房室结或希氏束以下部位的完全性传导障碍,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完全中断,导致P波与QRS波群之间失去正常的时序关系。这意味着,在同一导联上,你可以看到规律出现的P波,但它们并不总是跟随有QRS波群。
2. 心房率大于心室率:由于房室传导路径被阻断,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地进行电活动。通常情况下,窦性节律控制的心房频率高于逸搏节律控制的心室频率(即心室起搏点的固有频率)。因此,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上,可见到P-P间期较短而R-R间期较长的现象。
3. 心室起搏:当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受损时,较低级别的起搏点(如束支、心肌细胞等)会接管控制心室收缩的任务。这些低级别起搏点产生的QRS波群通常较宽且形态异常,反映了非正常的除极过程。此外,由于这些备用起搏点的位置不同,可能会出现多形性或交替性的QRS波群。
4. 可能伴有逸搏或逸搏心律:当心脏的正常节律受到干扰时,为了维持基本的心脏功能,心脏内部较低位置的组织(如房室结、希氏束等)会产生缓慢但规律的电活动来刺激心室收缩。这被称为逸搏现象。如果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逸搏,则称为逸搏心律。
总之,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P波与QRS波群脱节、心房率高于心室率以及宽大畸形的QRS波等特征。这些变化反映了心脏内部电信号传递路径受损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