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肿瘤,也称为移行细胞癌或尿路上皮癌,是一种起源于泌尿系统(包括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分级主要依据是
病理学检查结果,具体来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异型性:这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在形态上的差异程度。异型性越明显,说明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
2. 核分裂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核分裂情况也是重要的分级指标之一。核分裂活跃通常意味着肿瘤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3. 组织结构:检查肿瘤组织是否保留了正常尿路上皮的一些排列方式和结构特征。如果丧失了这些特点,则表明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
4. 浸润深度:指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程度。根据浸润范围的不同(如仅限于粘膜层、肌层或更深层次),可以将肿瘤分为表浅性和侵袭性两大类。
5. 生长模式:包括乳头状生长和非乳头状(实性)生长等类型,其中后者往往预后较差。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共同制定的尿路上皮肿瘤分级系统。该系统将肿瘤分为低级别(Low grade)和高级别(High grade),其中低级别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而高级别则相反,具有较高的恶性潜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
病理学特征外,在临床实践中还会结合其他因素如肿瘤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