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多种细胞类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存在高脂血症等风险因素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容易被氧化修饰成为ox-LDL,并沉积于血管壁。这种变化会吸引单核细胞从血液循环中迁移至受损的血管内膜下间隙,在此环境下分化为巨噬细胞。这些新生成的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识别并吞噬大量的ox-LDL,逐渐转变为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在局部堆积会导致炎症反应加剧,并促进其他类型细胞如平滑肌细胞、T淋巴细胞等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了病变的发展。此外,巨噬细胞还能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这些物质不仅能够引起持续的炎症状态,还可能导致血管壁结构破坏,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
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巨噬细胞不仅是最早期响应者之一,也是推动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