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正常的肝组织被纤维化和结节性再生所取代。这种病理过程导致肝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微观层面,正常肝小叶的结构遭到破坏。原本规则排列的肝细胞索变得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增生。同时,汇管区与中央静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纤维间隔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假小叶。
其次,在宏观层面,肝脏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出典型的结节状外观。这些结节直径可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根据其大小和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小结节性
肝硬化(结节<3mm)和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3mm)。此外,由于纤维组织增生以及门静脉高压等因素的影响,肝脏体积可能缩小或增大。
最后,
肝硬化的进展还会伴随有其他病理变化,如脾肿大、腹水形成等。这些改变不仅影响了肝脏自身的功能,还可能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受累。
总之,
肝硬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导致正常肝组织的广泛破坏和代偿性再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特征。了解这一过程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其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