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也称为血吸虫症或日本血吸虫病(在亚洲地区),是由血吸虫属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接触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淡水有关。具体来说,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在中间宿主——特定种类的淡水螺中完成的;另一个则是在终末宿主(即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进行。
当携带血吸虫幼虫的淡水螺释放出感染性幼虫(称为尾蚴)到水中时,这些尾蚴可以穿透人类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人们通常在游泳、洗澡、洗衣、农业活动等过程中接触到含有尾蚴的水体而被感染。一旦进入人体,尾蚴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门静脉系统,在那里它们发育成熟并产卵。部分虫卵随血液流至肝脏和肠壁组织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病变;另一些则可能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这些含有虫卵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则又可孵化出毛蚴,感染新的螺类宿主,从而完成血吸虫的生活史循环。
因此,防止血吸虫病的关键在于减少与受污染水源的接触,并采取措施控制中间宿主淡水螺的数量。此外,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个人防护以及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