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2021临床执业医师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点及试题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关于“2021临床执业医师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点及试题”的内容,相信很多临床执业医师考生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老师为了帮助广大临床执业医师考生复习备考,特整理了“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经典习题,抓紧时间练习吧!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典型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正确答案】C;C

【答案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编辑推荐: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前测试,测测你各科目基础水平!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辅导课程已经开通,抢先学习!Go!

根据临床执业医师教材变动,预测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改革方向!

全国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官方应试指南各大科目变化细则汇总

2021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资料包

以上关于“2021临床执业医师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考点及试题”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模拟试题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临床执业医师模拟题库栏目!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