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2020年国家临床助理笔试考点: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关于“2020年国家临床助理笔试考点: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相关内容,相信参加2020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例题·B1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答案】C;C

【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必究】

临床医师技能冲刺**班直播课程

编辑推荐:

2020年临床助理技能第一站病例分析试题35题|病史采集试题20道

2020年临床助理实践技能考试【第三站基本操作】必考试题25道!

【速记公式】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13大系统疾病病例分析公式!

【技能直播】2020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冲刺**班课程表

以上关于“2020年国家临床助理笔试考点: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