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两粒深海鱼油,提高记忆力,降低高血脂。”“要想人不老,多用螺旋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保健品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中“狂轰滥炸”,人们对保健品的追逐也在随着广告词的更替而不断变化。
一项专门针对中国保健品市场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报告指出,近20年来,四类保健品在中国市场上曾风靡一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对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
助消化抗疲劳保健品。这一类保健品最早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早期家喻户晓的“太阳神”、“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都打出了调节肠胃道功能、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抵抗疲劳的招牌。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购买热潮。资料显示,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有2000个办事处,行销人员总数超过15万。
补血补脑类保健食品。“有一段时期,仿佛整个中国的人都在贫血,都在失眠健忘。”这是美国一位全球保健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市场分析专家在其报告中所说的。的确,从“红桃K”到“血尔”、“朴雪”,从“安神补脑液”到“脑黄金”、“脑白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在补血补脑。“中国农村地区贫血率的确比较高,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陈霞飞说,但这不是单纯用保健品就能解决的,需提高整体饮食水平和营养意识。
排毒减肥类保健产品。减肥保健品是每年夏天的保健品市场主角。尤其近两年,“清肠道,润肠毒,减油脂”的保健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记者在王府井大街一家药店的保健品柜台看到,各种减肥、排毒类保健品占据了2/3,大宣传广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引着许多人上前咨询购买。
补维生素和钙类保健品。根据中国营养与保健品食品分会的统计,现在补钙类保健品在中国最受欢迎,销售额超过68亿人民币,各种维生素也名列前茅。“现在补钙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与政府倡导和媒体宣传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放着一瓶钙。”徐华锋说,事实并非人人都缺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