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卫生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项了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改善、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增加、结构调整加快、卫生服务效率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国际上一般用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4.9‰下降到2009年的13.8‰、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1/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说明我国医改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抓手有力、成效明显。
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有病不医”状况正在改善。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54.8亿人次,入院人数为13250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2.0%和15.4%。医疗服务利用的增加表明前些年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有病不医”状况正在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面增加、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和门诊统筹试点等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等原因,原来受到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了部分释放,医疗服务利用相应增加。2009年新农合参合人数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4.01亿人,比上年增加8239万人。2009年参合农民补偿支出受益7.59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74亿人次,增长了30%。
同时,从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构成看,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增加。2009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等诊疗人次达到33.9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61.7%,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