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一)理化性质及成分
胆汁日分泌量约为600—1200ml,胆汁呈金黄色,pH 7.8—8.6,在胆囊中被吸收呈中性或弱碱性(pH 6.8),水占97%。胆汁含有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0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弱碱性的胆汁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二)主要成分的作用
1.胆盐:占胆汁中固体成分的50%,主要是钠盐;胆盐随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对脂肪起乳化的作用,通过与脂类形成“微胶粒”帮助脂肪酸、胆固醇及其他脂类的吸收。
2.磷脂:主要为磷脂酰胆碱,占胆汁固体成分的30%~40%,是双嗜性分子,因此有乳化脂肪的作用。
3.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产物之一,占胆汁固体成分的4%,不溶于水而溶解于微胶粒的内部。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与胆固醇摄入有关,故高脂饮食较易发生胆结石。
4.胆色素:占胆汁固体成分的2%,如果血浆中结合的或游离的胆红素浓度过高,可使皮肤、粘膜及巩膜变黄,称为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