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或20%的白芥子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2~3穴,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7~10日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日,再行第2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经306例 观察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和15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4.9%和75.8%。本药对症状和体征都有 一定疗效,其中以平喘和祛痰作用较好,但无明显消炎作用[1,2)。另有用药膏穴位贴治法,将炙白芥子、延胡索各7g,甘遂、细辛各 4g,共研末,用鲜生姜60g,绞汁调药成膏状,贴肺俞;心俞、膈俞穴,每次4~6小时,于夏季三伏天初伏开始,每隔10日1次,连贴3 次。共观察1074例,其中喘息型气管炎785例,支管哮喘289例。结果有效率前者为79.9%,显效46.6%;后者有效率为83.7%,显效 率为47.8%。经1、2、3年疗效比较,以连续贴治3年者最好,两组类型P值均小于0.005。喘息型气管炎缓解期贴治较发作期好(P<0. 025),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则无此显著差异。两组疗效均以寒型较好,热型次之,夹杂型较差。
寒痰喘咳
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配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若冷哮日久者,可用本品配细辛、甘遂、麻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膏育等穴,即张石顽白 芥子涂法,近代有以10%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行穴位注射治疗者。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饮,如控涎丹。
阴疽流注
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胶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马钱子、没药等,如《妇人良方》白芥 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