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约0.5%,主为槟榔碱(arecoline), 少量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 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鞣质含量约15%, 有(一)-儿茶精、(一)-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甙元B-1、B-2、B-7、A-1及三个三聚体(Ⅰ、Ⅱ、Ⅴ)、二个四聚体(Ⅲ、Ⅳ)、二个五聚体(Ⅵ、Ⅶ)。脂肪油含量14%~18%。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癸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烯酸及十四碳稀酸。此外,尚含甘露糖、半乳糖、蔗糖、γ-儿茶素、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红色素槟榔红(areca acid)及皂甙等。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g, 加水4ml、加5%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后, 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发生棕红色混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红色的四面体小方晶或球状结晶。(检查槟榔碱)2. 取本品细粉, 加氨水数滴及乙醚10ml, 冷浸提取, 提取液浓缩后滴于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开, 碘化铋钾试液显色,以槟榔碱为对照品,样品液在相应位置处有橙红色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8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 加乙醚80ml,振摇后加氨试液4ml,振摇10分钟, 加无水硫酸钠10g, 振摇5分钟,静置俟沉淀, 分取乙醚液,置分液漏斗中,残渣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 振摇3分钟,加水2.5ml,振摇3分钟,静置,至上层醚液澄清时,分取醚液,水层用少量乙醚洗涤,合并醚液,低温蒸发至约20ml, 移置分液漏斗中, 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20ml, 振摇提取,静置俟分层,分取醚层,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 合并洗液与酸液,滤过, 滤器用水洗涤,合并洗液与酸液, 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104mg的槟榔碱(C8H13NO2)。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C8H13O2)计,不得少于0.30%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驱虫:本品及所含槟榔碱有麻痹猪绦虫、牛绦虫、短小绦虫作用,使虫体产生弛缓性麻痹,对猪绦虫作用更为强大, 能使虫体各部瘫痪。
2. 拟胆碱作用:槟榔碱为M-胆碱反应系统兴奋药,能增强胃肠蠕动而产生腹泻,故服槟榔煎剂驱虫,可以不用泻下剂。另有缩瞳等拟副交感神经作用。本品含鞣质, 低浓度能增强乙酰胆碱对大鼠回肠、子宫的兴奋作用,高浓度时本身可使大鼠回肠痉挛。
3. 对中枢的作用:槟榔碱能降低小鼠探究反射以及咖啡因、苯丙胺所致的活动增加,并能减轻戊四氮引起的惊厥;槟榔碱3~6mg/kg腹腔注射能使5~30天雏鸡产生震颤, 同时伴有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5mg/kg小鼠皮下注射,可使自发活动减少, 10mg/kg可致流涎、震颤;槟榔碱与肝组织匀浆温孵后, 可被代谢成槟榔次碱。槟榔次碱对大鼠和小鼠均有较弱的拟副交感作用;能降低小鼠自发活动、探究反射及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增强氯丙嗪的镇静作用, 并能部分对戊四氮的惊厥。
4. 抗病毒:水浸液与流感病毒PR8混合后感染小鼠,证明具有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