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草药 > 正文

茵陈蒿基本信息

异名

茵陈蒿-原植物

(《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炮制

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

《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性味

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归经

入肝、脾、膀胱经。

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毒性

无毒

配伍

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