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图经》:黄麻叶如荏而狭尖,茎方,高四、五尺,黄花,生于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叶可食,甚甘滑,利大肠。皮亦可作布,类大麻,色黄而脆。其实黑色如韭子而粒细,味苦如胆,杵末略无膏油。
2.《医方集听》:黄麻,三月生苗如麻,叶有微毛,取吟嚼之,味如苦萝,久嚼微辛,大叶旁两小叶如杏叶,至八九月每叶生子三粒,状如粟米,子内一粒如菜子,嫩时青色,老即黑色,开花细紫红色
拼音名:HuánɡMáYè
英文名:LeafofRoundpodJute
别名:苦麻木。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黄麻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choruscapsulari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黄麻直立木质草本,高1-2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2cm,被柔毛;叶纸质,卵状披针形至狭窄披针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粗锯齿,最下面的2锯齿长而成钻形,向下弯曲,两面均无毛;三出脉的两侧脉上行不过半,中脉有侧脉6-7对。花单生或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有短的花序柄及花柄;萼片4-5片,长3-4mm;花瓣黄色,倒卵形,与萼片约等长;雄蕊18-22,离生;子房无毛,柱头浅裂。蒴果球形,直径1cm或稍大,先端无角,表面有直行钝棱及小瘤状突起,5丬裂开。花期夏季,果秋后成熟。
黄麻线
生态环境:生于荒野或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普遍栽培。
性味:苦;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排脓解毒。主咯血;吐血;血崩;便血;脘腹疼痛;泻痢;疔痈疮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孕妇禁服。
附方:①治血崩:黄麻叶连根捣烂,酒煎露一宿,次早服之。(《年希尧集验良方》)②治腹痛,痢疾:鲜黄麻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