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是番泻甙(Sennoside)A、B、C、D.此外,尚有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等蒽醌衍生物及其糖甙.
1. 泻下作用 番泻甙是番泻叶致泻的主要成分, 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 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盘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动物实验证明:口服或将番泻叶所含蒽甙直接注射于大肠内, 均有明显泻下效力,尤其是后者, 泻下效果更强.有报道认为,番泻叶用于急性便秘较慢性便秘更为合适.一般在服药后4~8小时排便, 用量在10g以上者,2小时即有腹泻.但该品不宜久煎, 可用开水泡服和少煎服用.
2. 抑菌作用 番泻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番泻叶浸出液(10%)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10%番泻叶浸膏能增加大鼠回肠运动振幅,但频率增加不明显, 给药前后大鼠回肠运动节律有规律;亦能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性收缩;提高小鼠肠道推进率,并能减少肠道对液体的吸收,使小鼠全消化道重量增加,有利于体内毒物的排出.番泻叶甙有明显止血作用,且高剂量与低剂量效果相同.某些番泻叶还有箭毒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