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用分为三类:
①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如邻氯西林、双氯西林等;
②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既与β-内酰胺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又与酶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使酶失去活性,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
③非竞争性抑制剂,不与β-内酰胺竞争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而在远离此部位的适当部位与酶结合,使酶变态而丧失作用,如甲氧西林等。
竞争型抑制剂按其作用性质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两类。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异恶唑类青霉素等)属可逆性竞争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可与一些细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部分相结合起抑制作用,当抑制剂消除后,酶可以复活。它们对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是耐青霉素G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不可逆性竞争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酶发生牢固的结合而使酶失活,因而作用强。此类抑制剂不仅对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有作用,而且对多种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也起作用。
本类抑制剂主要有棒酸(克拉维酸)和舒巴坦两种。它们可抑制β-内酰胺酶Ⅱ、Ⅲ、Ⅳ、Ⅴ型,对Ⅰ型酶无效。这就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明显下降,药物可增效几倍至几十倍,并可使产酶菌株对药物恢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