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机体被各种病原体感染时分别对应哪些炎细胞渗出?
【回答】答复:
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炎区内的炎细胞多数是由血管渗出而来,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有的则是来自组织内增生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浆细胞以及由巨噬细胞转化而来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
(1)中性粒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是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及炎症早期最常见的炎细胞,具有活跃的游走和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组织崩解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它含有多种酶类,如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溶蛋白酶、脂酵和随过氧化物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杀灭和降解被吞噬的病原体及异物。溶酶体中的阳离子蛋白质可促进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中性蛋白酶能引起组织损伤和促进脓肿形成。中性粒细胞的寿命较短,仅有3~4天,完成吞噬作用后很快死亡并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能使炎灶内的坏死组织和纤维素溶解液化,有利于吸收或排出体外。正常人血清中含有抗胰蛋白酶,故不对正常组织起溶解作用。
(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起源于骨髓组织,生成后由骨髓输入到血液成为单核细胞,再移入各类组织中成为巨噬细胞。炎区的巨噬细胞主要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自血管游出后转化而来,亦可由局部组织内的组织细胞增生而来。它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能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异物、坏死组织碎片甚至整个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某些非化脓性炎症(结核、伤寒等)、病毒及寄生虫感染时。巨噬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当吞噬消化含蜡质膜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时,其胞质增多,染色变淡,整个细胞变为与上皮细胞相似,称为上皮样细胞;有时吞噬脂质较多,胞质内出现许多脂滴空泡,呈泡沫状,称为泡沫细胞。如果异物体积较大,难以被吞噬时,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多个细胞的融合或核分裂而胞质不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对异物进行包围吞噬。多核巨细胞有郎罕巨细胞和异物巨细胞两种类型。郎罕巨细胞的核一般分布在胞质的周边部,呈马蹄形或环形排列;而异物巨细胞的核不规则的散布于胞质中。郎罕巨细胞多见于结核等感染性肉芽肿内;异物巨细胞则主要见于由异物(如外科缝线、虫卵、木刺等)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内。有时,巨噬细胞吞噬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未能被杀死,可随巨噬细胞的游走而在体内播散,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巨噬细胞还能分泌和释放多种酶及炎症介质,如溶酶体酶、朴体、前列腺素、纤溶酶原激活物、内源性致热源等。巨噬细胞还能摄取并处理抗原,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即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过氧化物酶等但不含溶菌酶和吞噬素。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多见于各种慢性炎症。如果炎区内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或变态反应性炎症(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尤其是结核杆菌、病毒。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感染时。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变为致敏淋巴细胞。当其再次与相应抗原接触时,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如淋巴毒素能直接杀伤带有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可抑制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从炎区移动分散,使其聚集于炎灶内;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以增殖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进行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首先是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然后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因此,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炎区内常可同时出现。
(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来自血液,他在形态上和功能上与组织的肥大细胞相似。这两种细胞的胞质中均有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5-羟色胺。当受到炎症刺激时,细胞脱颗粒而释放上述物质引起炎症反应。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