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
预防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