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数及/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以及全血容量减少,并由此而引发的综合症状的总称。各种动物均常发生。
贫血的分类方法,比较使用的是按引起贫血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种类型。
临床上给贫血下一个笼统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要正确辨别贫血的性质,确定贫血的原因,则比较困难,诊断时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诊断贫血的着眼点
临床诊断贫血,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 病史
除调查贫血原因外,还要着重了解贫血是急速发生还是缓慢发生?病程短急或缓长?群发、散发或个别发生?贫血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治疗有效?等等。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2 粘膜色彩
粘膜色彩对反映贫血及贫血程度敏感可靠,是认识贫血的窗口。在检查粘膜时,着重注意有无出血点,必要时可配合血管脆性试验加以印证。可视粘膜通常检查眼结膜。
3 心肺机能障碍
贫血时,由于供血和血液携氧功能障碍,必然引起心肺机能不全,伴发心肺功能障碍症状,如心率、呼吸增数、呼吸困难等。对于反映贫血程度也是一个佐证。
4 贫血程度
贫血的程度,主要由贫血指标减少的程度和治疗效应两个方面反映出来。而这两个方面又都由外周血液和骨髓造血功能综合的反映出来。在数量变化上,仅外周血液成分减少而骨髓造血效应无变化者,贫血比较轻微;反之,外周血液成分显著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效应也减退者,贫血则比较重剧。治疗效应也是如此,经过治疗,外周血液成分尤其是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出现增生效应的,贫血比较轻微;反之,虽经施治,外周血液成分有所回升,而骨髓造血仍无增生效应,则贫血程度重剧,可能属于在生障碍性贫血。
5 贫血指标的一致性
反映血液成分的量变(数量差异)和质变(形态差异、比率变异等)的各个指标之间几乎都有一致性,例如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外周血液红、粒细胞比率与骨髓红、粒细胞比率,以及外周血象和骨髓象都有一致性,彼此呼应。如果相应指标之间变化不一致,则应仔细探讨其原因,尽力纠正,方可获得正确的结论。
指标及其临床评价
诊断贫血的指标,临床最常用的有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象及骨髓细胞象。前三项是辨别贫血与否不可缺少的基础指标,任何一项或三项都低于正常值,即可认为是贫血。后两项是用以进一步探讨贫血的性质和判定贫血程度的佐证指标,视需要和条件,酌情选用。
外周血液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对诊断贫血比较有意义的有嗜碱性彩点与有核红细胞增多,见于铅中毒;球形红细胞,见于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碎裂红细胞增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海因氏小体,见于海因氏小体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增多,常是血细胞在生旺盛的反映,网织红细胞数还可只是在生的程度;小红细胞占多数者,多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经常应用的是由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计算出来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
MCV增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
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细胞增多症,为缺铁性贫血;降低而伴有大细胞增多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MCV、MCH、MCHC三者的变化,可将贫血鉴别为低血素小红细胞性贫血及高色素大细胞性贫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种。
诊断贫血的分析要领
贫血的完整诊断,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探讨病因、确定贫血性质和治疗效应验证诊断。为此,在临床上需从如下三方面去考虑。
1 探讨病因 贫血尤其是大失血是大失血性贫血,其病势急剧,甚至几分钟、几小时即可危及动物生命,必须及时查明失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争取时间,作进一步治疗。在探讨病因上,必须紧紧围绕认识贫血的窗口——粘膜色彩变化情况加以分析。
粘膜急剧苍白的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失血,检查体表有无大创伤和大血管破裂,若没有,则要怀疑有无内出血。立即作胸、腹腔穿刺,若穿刺液呈血样,即可能是肝、脾或胸、腹腔大血管破裂。条件许可,也可用X线进行胸、腹腔透视观察有无内出血,不可丝毫迟疑,贻误诊断和治疗。另一种是粘膜急剧苍白伴有明显黄染,可能是溶血,注意有无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体温反应,如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并伴高热的,可能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其提问正常或低下的,则可能是溶血毒物或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若粘膜逐渐苍白,应从三方面去分析。一是粘膜逐渐苍白,病程缓长、可能是营养性贫血或慢性失血性贫血。二是粘膜逐渐苍白伴黄染,可能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铜中毒、铅中毒。三是粘膜逐渐苍白伴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则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2确定贫血性质
宜从红细胞的大小入手,可先粗略地观察血片上的红细胞直径,若多数小于5um,或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能是缺铁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清铁盒作骨髓铁染色检查。若血清铁含量降低,骨髓细胞外铁盒铁粒幼细胞稀少或缺失,可确定为缺铁性贫血,再查缺铁的原因;若血清铁、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都增多,则可能是维生素B6缺乏所至。如红细胞直径以大于5um的居多,则可能是大细胞正色素性或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进一步测定血浆维生素B12含量,取得佐证。
验证诊断
只要对贫血的病性判断准确,原因清除,通过除去病因,对症施治,多能见到明显的增生性造血效应。如营养性贫血,在应用硫酸亚铁、铜、钴或维生素B6、B12之后5-7天,外周血液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多,表明效应良好,诊断正确。否则,则当查明其不显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