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
【回答】 答复:患者20岁,发热37.5℃,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如深茶样,化验肝功ALT 500U/L,胆红素80μmol/L,抗HAVIgM (+),HBsAg(+),抗HBCIgG(+),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呈全世界范围的分布,我国为高发区,其发病为各型肝炎的首位。人感染HAV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
有以下任何一项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
I. 血清抗-HAV IgM阳性。
II. 病程中抗-HAV IgG有四倍以上增长。
III. 粪便经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或用ELISA法检出HAV抗原。
IV. 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 的RNA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HBsAg(+)表示肝脏中有HBV病毒,
抗HBCIgG是机体感染HBV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
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故选E。
【追问】为何不选C和D?
【回答】答复:本题选E无误。因为C和D不符合题中所示的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故不选。
患者20岁,发热37.5℃,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如深茶样,化验肝功ALT 500U/L(有肝损害),胆红素80μmol/L(有肝损害),抗HAVIgM (+),HBsAg(+),抗HBCIgG(+)。
抗HAVIgM:在病程早期即为阳性,3-6个月转阴,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抗HBcIgG: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高滴度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于抗HBs并存。
依题中所给化验指标,判断患者为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注:可能为现症感染,至少病毒携带是很明确的),只有E可选。(黄疸是由“甲”或是“乙”引起的还需更多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来帮助判断)
相关内容
1、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在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2、HBeAg: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3、抗HBe:抗HBe阳转后病毒多处于静止状态。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4、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
5、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追问】老师,我每次做这个有关肝炎的题总是做不对,可以指导一下帮我复习点相关的简单的与这次应试有关的肝炎。好吗?谢。那些我已熟悉的乙肝二对半和肝功化验感觉用在考试上总是没有一次能把它很好的发挥应用,题目总是让我头痛。复杂的也没记住。请简单的点化一下,谢了。
【回答】答复:下述内容供参考。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黄疸急剧加深,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功能衰竭。即使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本病。本型病死率高。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型肝炎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发病基础如下:
(1) 慢性肝炎后肝硬化史。
(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3) 无肝炎病史无HBSAG携带者,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后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增高,白/球比值下降或倒置)。
(4) 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目前慢性肝炎依据临床表现分为
1、轻度:ALT轻度升高。病情较轻,可有肝炎症状和体征。
2、中度:ALT和AST反复持续升高,但很少超过500U/L.有肝炎症状和体征。
3、重度:ALT和AST反复持续升高,并伴有以下一项者:ALB≤32 g/L,胆红素>85.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脂酶<2500U/L)。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和体征。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低血糖,黄疸,肝昏迷等。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活检见严重的脂肪变性为确诊依据。
肝炎后肝硬化cirrhosis: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静止性肝硬化:肝硬化结节内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楚。
淤胆型肝炎:除有轻度急性肝炎变化外,还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肝细胞内胆色素滞留,出现小点状色素颗粒。严重者肝细胞呈腺管状排列,吞噬细胞肿胀并吞噬胆色素。门管区水肿和小胆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浸润。(注:摘自传染病学。淤胆型肝炎作为一个病理学诊断名词,在新版的病理学教材中没有被提到)。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性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持续3周以上。有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PTA>60%,r-GT,ALP、TBA、CHO升高。
抗HAVIgM:在病程早期即为阳性,3-6个月转阴,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抗HAV-IgG:出现稍晚,于2-3个月达到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于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抗HBcIgG: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高滴度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于抗HBs并存。
1、HBsAg: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在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2、HBeAg: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
3、抗HBe:抗HBe阳转后病毒多处于静止状态。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
4、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
5、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追问】胆酶分离???
【回答】答复:
一般来说,急性肝炎在病程4-6周内转氨酶应降至正常。肝炎复发时转氨酶升高可先于症状。如病程超过3个月而转氨酶仍轻度异常,则很容易转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然而,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生产转氨酶的能力丧失,这时血液中的转氨酶降低,但是黄疸却持续升高,这种现象即所谓"酶胆分离",往往提示病情正在恶化。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含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