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请问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怎么鉴别?
【回答】学员186187,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突向子宫腔内生长的子宫肌瘤,由于肌瘤表面覆盖着子宫内膜,增加了子宫内膜面积,且在宫腔内占位,影响经血排出,因此可引起子宫异常收缩,发生痛经,并伴有月经量多及周期紊乱。因肌瘤向子宫腔发展,其邻近器官会出现压迫症状,当肌瘤红色变性时或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发生剧烈腹痛。有1/3的患者可伴发不孕。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目前的发病率大约在20%-40%左右,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但目前却日趋年轻化.
临床症状:
1、白带增多:
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2、不孕:
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3、继发性贫血:
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4、月经改变:
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子宫内膜息肉
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因此,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癌或肉瘤)。 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
该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 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 ②恶变限于息肉内; 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
祝您学习愉快!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女性生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