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表现老师说下好吗?
【回答】答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多为突起高热,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即为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2.低血压休克期:多数患者出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此期容易发生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主要表现尿毒症,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此期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尿素氮等物质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多。此期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以发生继发性休克。
5.恢复期:经过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2000ml以下。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垂体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 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3)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日即降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本病一项特征性表现。迅速下降的原因,除病毒直接损害外,提示有DIC存在。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多在2~3病日尿中即开始出现蛋白,并发展迅速,可在1天内由“+”突然增至“+++”或“++++”。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故必须强调多次查尿、有助于诊断。
3.免疫功能检查: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追问】答案是???
【回答】答复:本题选D。解释见下。
肾综合征出血热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除发热外,无出血倾向,血压不低,无肾损害,亦无结膜水肿,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2.败血症:二者皆可有发热、出血点、白细胞增高与休克出现,但败血症可能存在感染病灶而无结膜水肿,尿蛋白,出血倾向不明显,白细胞升高以中性为主,且无异淋出现,更无阶段性病期经过,如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3.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无明显发热等毒血症状、低血压、“三红”及出血倾向,无明显血小板减少和异型淋巴细胞出现。
4.急腹症:可有发热、腹痛。但出血热在发热期尚有皮肤潮红、淤斑、蛋白尿、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等。必要时做 IgM 检测加以确诊。
5.病毒型肝炎:肝功能异常合并黄疸者,注意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病毒性肝炎早期无休克,无皮肤充血及渗出表现,白细胞无异常。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追问】我觉得应选E,如果详细查体结和室验室检查就不会错
【回答】答复:本题选D。解释见下。
肾综合征出血热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除发热外,无出血倾向,血压不低,无肾损害,亦无结膜水肿,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
2.败血症:二者皆可有发热、出血点、白细胞增高与休克出现,但败血症可能存在感染病灶而无结膜水肿,尿蛋白,出血倾向不明显,白细胞升高以中性为主,且无异淋出现,更无阶段性病期经过,如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3.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炎无明显发热等毒血症状、低血压、“三红”及出血倾向,无明显血小板减少和异型淋巴细胞出现。
4.急腹症:可有发热、腹痛。但出血热在发热期尚有皮肤潮红、淤斑、蛋白尿、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等。必要时做 IgM 检测加以确诊。
5.病毒型肝炎:肝功能异常合并黄疸者,注意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病毒性肝炎早期无休克,无皮肤充血及渗出表现,白细胞无异常。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追问】 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什么会出现: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他产生的机理是怎么回事?????????
【回答】答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是很明确。教材中述:多数病人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性腹症而进行手术。此类患者多为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所致。腹泻可带有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燥、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含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