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下列有关增加液体制剂溶解度的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1加热
2胶团增溶
3加助溶剂
4调溶液ph值
5使用混合溶剂
就上面的问题,老师您选第一个答案加热,而习题书的答案是选第4个,我不明白的是书本271页写到的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是:药物的分子结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多晶型的影响;粒子大小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与同离子效应。这些因素是怎样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特别是温度与ph又是怎样解释?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是:制成盐类;应用混合溶媒;加助溶剂;加入增溶剂。既然温度与ph是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怎么改变温度和ph不可以增加其溶解度呢?
【回答】学员kang198306192627,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溶解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1)药物的极性:药物的极性取决于药物的结构,药物的极性与溶剂的极性相似者相溶,这是溶解的一般规律。除药物极性大小因素外,晶格引力的大小也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如丁烯二酸的顺反两种异构体,由于晶格引力不同,两者的熔点不同、溶解度也相差很大。
(2)溶剂:药物在溶解过程中溶剂起重要作用。溶剂能使药物分子或离子间的引力降低,能使药物分子或离子溶剂化而溶解,溶剂的极性对药物的溶解影响很大。极性溶剂能切断盐类药物的离子结合,使药物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产生离子-偶极作用而溶剂化。极性药物与极性溶剂之间可形成永久偶极-永久偶极作用而溶剂化。极性比较弱的药物分子中有极性基团,能与水产生氢键结合而溶于水。非极性药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半极性药物能溶于非极性溶剂中,两者之间可形成永久偶极-诱导偶极作用。
(3)温度: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很大。摩尔溶解热为正,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为负,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4)药物的晶型:药物可分为结晶型和无定形。结晶型药物因有晶格能的存在,与无定型药物溶解度差别很大。一种药物有多种结晶形式,称为多晶型。多晶型药物因晶格排列不同,晶格能也不同,致使溶解度有很大差别。稳定型药物溶解度小,不稳定型、亚稳定型溶解度大。如氯霉素棕榈酸酯有A型、B型和无定型,B型和无定型为有效型,溶解度大于A型。
(5)粒子大小:一般情况下溶解度与药物粒子大小关系不大,但当药物粒径处于微粉状态时,药物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加入第三种物质:第三种物质是指除药物及溶剂以外的附加剂。助溶剂就是其中一种,能增加药物溶解度。在溶液中有相同离子共存时,由于同离子效应,也使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如盐酸黄连素可因加入氯化钠而析出结晶。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难溶性弱酸和弱碱性药物,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以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因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3.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加入助溶剂可因形成络合物、复合物等而增加溶解度。
4.使用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的介电常数、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
5.加入增溶剂 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增溶,加入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药剂学中常用添加增溶剂的方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另外,同离子效应及其它物质的存在如对电解质类药物,当水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与其离解产生的离子相同时,可使其溶解度降低。难溶弱酸、弱碱及其盐类的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如许多药物都属于难溶弱酸、弱碱及其盐类,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受pH值的影响很大。难溶弱酸、弱碱的溶解度往往小于其盐的溶解度。
祝您学习愉快!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问题所属科目:卫生资格初级(师)考试---(初级药师)相关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