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婴幼儿腹泻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提问】男孩 4月 腹泻20余天 大便稀水状 呈灰绿色(优如绿菜叶)有奶瓣 一天五次 请老师,祥细解答原因病理及如何治疗?请老师,详细解答原因及治疗?

【回答】 答复:您好,根据您提供的病例信息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在诊断时,不能为您做肯定的判断,初步判断是诊断答,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生理性腹泻?

针对以上做出的初步诊断,我为您做出以下相关原因及治疗的知识解答,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谢谢

原因:小儿腹泻协作组讨论通过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除已有固定名称如杆菌痢疾、霍乱、鼠伤寒等外,其他细菌、病毒、真菌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一律诊断为小儿肠炎。对病原明确者则需加以说明,但因完全按病因命名尚有一定困难,故仍有综合叙述的必要。

婴幼儿腹泻发病数以夏、秋季最高,年龄多在1.5岁以下。一般医院的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

1 感染因素

1.1消化道内感染

人工喂养儿多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肠炎后;由空气传染较少见。主要病原有以下几种:(1)细菌性:以大肠杆菌为主,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国内多于夏季流行,北方以7月份为发病高潮,南方5~6月份最高。多发生在1.5岁以下的婴儿,约半数为3个月以下婴儿。肠毒性大肠杆菌可在婴儿室或托儿所内暴发流行或经污染的水传播。儿童与成人受染后亦可发病。侵袭性大肠杆菌多为散发性,尚未见婴儿暴发流行的报道。此类细菌侵入结肠新膜细胞而致病。空肠弯曲菌发病年龄主要在2岁以下,季节以8、9月份为高。金葡球菌、变形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肠炎则多为继发性。以病毒性:近在研究显示,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原中轮状病毒45%左右,冬季发病率可占感染性腹泻的80%。最新研究指出。星状病毒也是婴儿“秋季腹泻”的—种病原体。(1)其他感染:真菌和寄生虫等可致腹泻,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大都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滴虫、梨形鞭毛虫等也可引起消化道紊乱。

1.2消化道外感染

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其病因可能为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内外为同一病原感染所致。

1.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大剂量地应用新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或氨苄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可直接刺激肠道或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使双塔酶活力减低而发生腹泻,甚至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而耐药金葡球菌、变形杆菌等大量繁殖而引起肠炎。

2 体质因素

2.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活性差,营养需求相对多,胃肠道负担重。

2.2婴儿的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2.3婴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对大肠杆菌的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为最低,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尤其是初乳中的蛋白质可以中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泌型记。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

2.4婴儿细胞外液所占比例较成人高,且代谢旺盛,较易发生体液紊乱。

2.5婴儿易患佝倭病和营养不良,常致消化功能紊乱。

3 消化功能紊乱

3.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食物过多、过少,过早地喂食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以及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2不耐受碳水化合物:婴儿肠道对某些单糖、双糖或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或肠道缺乏某种酶(主要是双糖酶中的乳糖本科缺乏)而引起腹泻。

3.3食物过敏:主要表现为牛奶过敏,吃牛奶后,在48小时内发生水泻。国外报道较多,可占腹泻患儿的0.3%~7.5%,国内较少见。牛奶过敏儿肠道乳糖酶活性也很低。

治疗:治疗小儿腹泻痛的传统原则是禁食、静脉输液和使用抗生素,但经临床证明很不合理。新的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和合理用药。从腹泻一开始就应该给孩子喂比平时更多的液体以防脱水,如米汤、面汤、菜汁、果汁、淡糖水和白开水,因为腹泻不仅丢失水分,而且还丢失盐分,所以液体中加少许食盐治疗效果会更好,也可用稀释的口服补液盐(ORS)。如果患儿吐泻严重,出现汗少、尿少、口干,甚至皮肤失去弹性或四肢发冷,说明已经严重脱水,要立即加以纠正。只要按医嘱耐心给患儿喂口服补液盐,90%的脱水患儿可以用口服补液盐纠正。临床实践证明只有10%的脱水患儿需要静脉输液。

腹泻病是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果禁食,病儿便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难以恢复,使腹泻迁延,进一步削弱抵抗力,并发肺炎或败血症,甚至死亡。新的原则提倡继续饮食,可以给平时习惯的容易消化的饮食,首推母乳,尤其是初乳,初乳不仅供给营养,还有治疗作用。特殊原因引起的腹泻可按医嘱用特殊类型的饮食。过去过分强调抗生素的使用,但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增强,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结果使腹泻迁延或加重。经研究得知即使腹泻因感染而起,也只有1/3病人(即有脓血便的病人)真正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为了使腹泻病儿早日康复,可用微生态疗法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治疗。微生态疗法是利用人肠道内正常细菌如双歧杆菌等抑制引起腹泻的病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是一种从天然蒙脱石提取的药物,对病毒、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能抑制引起腹泻的轮状病毒和其它病菌,并提高消化道黏液的质量,广泛覆盖于肠黏膜表面,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有效地阻止病毒或病菌的攻击,帮助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我们运用以上新观念治疗小儿腹泻已经多年,病人脱水纠正得快,腹泻迅速消失,营养状态很快恢复.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儿科学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