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固位原理

修复体的主要固位力来自于摩擦力和黏着力。

1.摩擦力是两个相接触而又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甩力。摩擦力的最大值,与两物体间所受垂直压力成正比。所受的垂直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若在同样接触情况下,接触面积越大,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两物体间接触的密合程度,与摩擦力成正比。接触越密合,摩擦力越大。若接触的面积和密合度相同,但接触的形式不同,所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例如,镶嵌接触的摩擦力,大于环抱式接触的摩擦力;而长方形接触的摩擦力,又较梯形者为大。

为了利用摩擦力和榫合力增强修复体的固位,在预备患牙牙体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修复体与制备牙的接触面要密合,越密合越好。

(2)尽可能增大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因此,要求窝洞的深度深及牙本质内,并具有适宜的高度,增加摩擦力。

(3)患牙制备时,其轴面应近于平行,各轴面越平行,固位也越好。但为了便于修复体的取戴,各轴面可向切(牙合)方稍许聚合。但一般聚合不宜超过5°,以2°~5°为宜,否则固位力将大大减小。

(4)点角、线角要清楚以增大摩擦力,否则修复体受力后易移位或脱落。

(5)设计各种固位形状,以增大摩擦力,并加强抵抗侧向外力,如设计箱状、鸠尾、针道、沟形等。

2.黏着力修复体的固位作用,主要依靠患牙洞形预备时所采用的固位形,粘固剂只能用作为修复体与制备牙间的封闭剂,有防止与戴入道相反的方向脱位的作用。当用粘固剂黏着时,粘固剂内的微小针状粒体,一端进入修复体表面不规则的微小孔隙中,一端进入不规则的牙面或牙本质小管内,达到粘固作用。

影响黏着力大小的因素:

(1)黏着力与黏着面积成正比,在同样情况下,黏着面积大,黏着力就强。

(2)黏着力与粘固剂的厚度成反比。粘固剂厚,则抗折断力弱,黏着力小。粘固剂薄,抗折断力则强,黏着力就大。因此,应要求黏着面尽量密合。

(3)粘固剂的稠度应适当,过稀过稠都影响黏着力。常用的磷酸锌粘固剂,其稠度以调和刀粘起粘固剂时,呈长丝状为宜。过稀其黏着力及抗压碎力差,且游离磷酸刺激牙髓。过稠则不但凝固快,不便操作,且涂布不匀,增加粘固剂的厚度,影响修复体的准确就位。

(4)修复体或制备牙的黏着面上有水分、氧化物、油质残渣等异物,都会影响黏着力。因此,要在牙的窝洞及调拌器均清洁与于燥的环境下,黏着固定。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