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管药师考试辅导
一、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因素及细菌耐药性
(一)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敏感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渗透屏障作用,导致菌体肿胀,变形而使细菌死亡为繁殖期杀菌药。
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不同,对β—内酰胺类药的敏感性不同。
(二)细菌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2.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不能进入靶位(PBPs)
3.PBPs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细菌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
5.细菌缺少自溶酶。
二、青霉素类
(一)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药动学】不耐酸,口服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而失效,故须注射给药。在体内的作用维持4~6小时。在脑膜炎时,较易进入脑脊液,可以达到有效浓度。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管分泌而排泄,丙磺舒可与其竞争分泌,使其作用时间延长。
【抗菌作用】对大多数G+性菌、G-性球菌、放线菌、螺旋体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作用靶位是细菌表面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其化学结构与合成粘肽的前体物的结构部分相似,竞争性地与转肽酶结合,抑制转肽酶,造成细菌胞壁缺损。此外可增加细胞壁自溶酶活性,敏感菌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内渗,以致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青霉素是一种繁殖期杀菌剂。对人体毒性小,不受脓液及坏死组织影响。
【临床应用】是各种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主要包括
(1) 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肺炎、败血症等
(2) 脑膜炎双球菌及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
(3) 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毒性很低,最主要是过敏反应。
(1) 局部刺激:肌注可产生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2) 过敏反应:最常见最严重反应。常见为一般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关节痛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其症状为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循环衰竭症状及中枢症状,可危及生命。